对于有着8700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直接决定着党的执政基础,深刻影响着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的基础上对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定位进一步作了界定,强调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跳出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单向度的思维模式,碎片化的实践创新,走向系统思维下的整体创新,具体来说就是要统筹好目标、资源、制度三大要素,耦合政治引领和服务效能两个方面。
统筹组织建设中目标、资源、制度三大要素
当前基层党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内部来看,党员数量急剧增加并未带来党员质量的提高和党组织影响力的增强,相反倒是影响了党组织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有的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在党不言党,在党不忧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的党员干部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表率作用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有之,有的党员干部弄虚作假、工作生活中出现不严不实的现象。从外部来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深入推进,导致基层党组织可控制和支配的经济与政治资源越来越少,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依赖性明显降低。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均对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求其改变传统的组织结构、活动方式和运行体制,完成新的功能转换。
十八大以来,针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上述问题,我们党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实践和探索:在组织机构上进一步推进全覆盖,加大在非公企业、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在领导方式上从强制命令型转向基层服务型,推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畅通连接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工作方式上倡导基层创新,打造基层党建特色;在队伍管理上推行严进宽出的党员管理机制和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制度,等等。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是我们党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作出的主动调适,它增强了执政党调动、协调和整合组织内外部资源的能力和水平。
但客观地看,基层党组织作用进一步发挥还有一些问题亟待突破:一是如何解决基层党建创新的丰富性与碎片化并存问题,实现与顶层设计的较好衔接。二是如何认识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与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之间的关系,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增强组织的力量。突破这两个问题需要具备系统思维,将基层组织建设纳入到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一环,强化其整体功能。具体来说,实践中需要统筹好以下三大要素。
第一,在目标定位上将基层党组织的功能与中央、地方党组织的定位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其整体功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整个组织系统中的基础地位和基础性意义,为系统、协调、整体推进改革提供坚实的组织基础和力量支撑。同时,要善于将基层党员的个人目标与组织运行的整体目标有效衔接,为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的发挥提供不竭的动力来源。既要强调组织运行中的纪律和集中,把党员从严管起来、有效组织起来,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动员党员、团结党员、发挥党员作用的组织力量;又要强调党内民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让广大党员在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满足感、幸福感、成就感。将党员的个人目标与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服务群众的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让群众产生更多的获得感。
第二,在资源供给上进一步突破条条、块块限制,积极整合单位、区域内党建资源,按照“便于资源共享、便于活动开展、便于管理服务”和“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原则,以系统、整体的视角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变单个建立、点状推进为块状规划、成片推进。
第三,在制度支撑上,构建一套系统完备的激励约束机制,做到党建责任追究机制和干部考核体系有机结合。责任追究机制上要在党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的架构下,细分责任内容,建立部门、乡镇、村(社区)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实现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由“虚”到“实”、从“软任务”向“硬指标”、单项考核向整体评估转变。干部考核体系上要以政治忠诚、干净担当为内容,系统考查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在耦合政治引领与服务效能中强化整体功能
基层党组织上连天线、下接地气,属于国家政权与基层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处理政党与国家的关系上,基层党组织带有显著的政治职能,必须发挥政治引领的功能和作用;在处理政党与群众的关系上,基层党组织又带有鲜明的社会职能,必须发挥服务群众的功能和作用,并以此获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基层党组织正是在不断调适自身的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中,较好地适应了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深刻变化。党组织建设的适应性和制度化程度不断提高,跳出了西方学者设想的封闭式循环和耗竭式发展。
但是客观地看,在耦合基层党组织的政治职能和服务功能上我们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实践操作中容易出现两种倾向。倾向一,离开政治职能片面强调服务功能。表现形式上有的党员干部跟在群众的后面亦步亦趋,人云亦云;有的党员干部只为当官、不为做事,只为讨好群众不懂积极引导,工作中表现为“两面人”“老好人”,甚至出现与党内纪律法规不相融的现象不敢斗争、知情不报的情况。长此以往,就会使基层党组织丧失先进性,丢失教育引导群众的政治使命和政治责任,使基层党组织变成群众的尾巴而无力发挥领导核心、政治核心的作用。实践证明,离开政党本质属性而走向政党营销的路径是不可取,也是走不通的。倾向二,离开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单纯强调政治职能。表现形式上不会处理政党与群团组织的关系,不会利用社会力量、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优化服务内容,固步自封使基层党组织的活动失去现实依托而流于空洞,使党组织的宣传动员失去群众底气而丧失吸引力和感召力。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国际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深刻变化,针对基层党组织功能发挥上存在的碎片化现象,提出了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放性、包容性与执政党建设目标的系统性有机融合,有效应对全球化、民主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多重叠加和影响。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进一步提出了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这要求我们从系统内在要素衔接上进一步思考“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的实现路径,耦合基层党组织政治职能与服务功能,即坚持党的宗旨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群众工作的服务效能,在与社会系统的互动融通中,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属性。
党章第31条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必须通过基层党组织来实现,它是政党连接社会的触角,是政党的根。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要求我们党积极转变领导方式,从传统的强制与服从、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走向沟通与协商,积极构建“服务发展、服务改革、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服务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自觉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力量、社会利益的引导者和协调者;要求我们党必须进一步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广大党员干部自身的宗旨意识,先进性的发挥不断感召民众、引导民众,带领群众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政治特征和人格力量,取得群众内心持久的支持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