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村上干了四十多年了,我唯一的私心就是希望东良村比其他村发展的好,不辜负党和东良一千多户村民对我的信任。”过了花甲马上迈入古稀之年的辛庄镇东良村老支书刘世武,依然经常在村民家中走访;虽已是老者,但他一直能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他没有多大的理想,却把当好东良村人“家长”的责任看得很重、很重……
尽管经常被误解、挨骂、受委屈,甚至遭到威胁,但这位老支书毫不退缩,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工作——
从群众中来
他,一颗恒心,为全村谋“福路”
1974年,年仅28岁的刘世武从一个普通百姓被全村人推选为东良村党支部书记。自那时起,他成了一名“从群众中走出的书记”。上任伊始,刘世武面对的是一个“烂摊子”。但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始终贯彻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向高效农业发展,将村北千亩低产花生地改种红富士苹果,成为招远市较早成片发展红富士苹果的村庄。
刚上任的他有很多创新的方式、方法,都不被村民理解、支持,家人曾多次劝他“别做出力不讨好的事”。但刘世武没有退缩,他说,3000多老少爷们把自己推上了“家长”的位置,我不能辜负“全家人”,我得横下一条心,为百姓谋“福路”。
说起东良村真正的起步,那得从1980年说起——那一年,刘世武瞅准乡镇企业大发展的时机,组织村干部和本村几个退休干部凑了1.3万元资金办起了食品厂,以生产乳皮花生为主。当年,为了打开销路,刘世武多次前往东北寻销路,终于用两年时间,将该厂生产的乳皮花生打造成为“省优”“部优”产品。食品厂第一年利润达7万余元,当初不理解他的村民,纷纷对他的“胆识”感到佩服。“让百姓得到实惠,是最直接让他们信任带头人的方法。”刘世武一心只为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信念,让他在书记的职位上一待就是40多年。
1989年开始,通过“青岛水交会”与韩国外商,台湾客商和香港佳丽公司的客商分别达成合资协议。
先后在村兴办起3个合资企业、8个民营企业。形成了以食品加工,通讯器材,造纸工业为重点的工业优势。
……
一步一个脚印,村里发生了变化,村民得到了实惠,刘世武在群众中树立起了威信。许多村民会在私下里说,当年的年轻人,看上去挺斯斯文文的,没想到做事却这么大胆、果断,全村的“福路”真是靠他了。
到群众中去
他,一身清廉,从未考虑个人
东良村发展了,东良百姓过上了好日子。富起来的东良人,也用心中那杆秤,称出了刘世武的分量。眼里容不得沙子的百姓会说:刘世武是个务实清廉的好干部。
面对物质利益,刘世武始终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清醒。他说,既然百姓推选我做了这个书记,我就是为百姓谋利的。如果自己想发财,干脆就别在这个岗位上干。“村里一千多户人我没得罪过,至今我得罪的都是我至亲的人”。在刘世武上任后的几年,也曾有不少人慕名找刘世武,想让他离开东良村,到自己的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多的财富。刘世武都婉言谢绝了,他说,“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属于东良村的,我所有的精力都是属于东良百姓的,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对得起家乡父老。一个人如果把钱看重了,在群众心目中的分量就轻了。我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我必须把自己沉在群众之中。”
在刘世武的严格要求和带动下,多年来,村班子的每一位成员都像他那样,从不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好处。他为班子定了一条规矩:当干部,就别想自己发财。按照刘世武的要求,多年来,东良村班子成员都能够真正做到全身心扑在村里的工作上,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切为了群众
他,40载掏心,深知百姓无小事
“群众最盼、最忧的事,就是最需要我管的事,我作为家长,我深知百姓无小事。”这是刘世武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随着社会的发展,刘世武发现村里因老人赡养问题产生的家庭纠纷很多,内心十分焦急。他知道,养老问题是农村的一个大问题,如果老人生活没有保障,就会增加子女负担,影响家庭和睦、农村和谐。
60岁以上老人、党员,每年由村里补贴600元;70岁以上老人、残疾人,每年由村发放一袋大米、两桶花生油;东良村人20余年使用的水、电都不用自己掏一分钱……就连上幼儿园的孩子、上初中的学生,东良村每年都会给予800元的补贴。
如今,上了年纪的村民每每攥着村里发放的钱都会呵呵地笑着说:“种了一辈子地,上年纪了村里还给发‘工资’。老辈人会说养儿防老,我看世武就是俺们的好儿子。”
在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刘世武用自己的一片真心,换来了百姓对自己的一片爱、一致拥护。因为他心里装着百姓,所做的一切都是为百姓,所以每逢村里换届选举,东良村的党员和群众代表,总是自发到镇党委“提意见”,表达他们的肺腑之言:“东良村缺什么,也不能缺了刘世武,让他连任书记俺们全村百姓举双手赞成!”
一切依靠群众
他,借新区建设东风,打造升级版村落
近年来,招远市立足资源优势,提出了以“金、泉、山、海”为主题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其中,“海”字旅游主要立足招远境内17公里的黄金海岸线,按照“碧海蓝天、绿林金沙”的开发理念,全力打造辛庄滨海新区文化旅游经济带。刘世武作为东良村带头人,瞅准了滨海新区开发将为东良村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借着新区建设发展的东风,让咱东良再升级一把,以后咱村人都是城里人。”这是刘世武想带东良人实现的目标。
2012年,为了保证新区发展项目的落地生根,摆在刘世武面前的一大难题就是——彻底清除整顿沿海地上养殖大棚。毕竟涉及到了个人利益,村民们有支持的,也有不配合的“钉子户”。为了配合镇政府的整地工作,刘世武多次召集党员干部会议,要求大家要起到带头作用,去村民家里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能蛮、不能横,要将新区建成后会为村民带来更多利益讲清楚、说明白,直到2013年,43个养殖大棚均清理结束。刘世武深知:东良村几十年翻天覆地地变化,一切都依靠着群众对他的信任、支持、甚至包容。
“发挥优势、做大优势、创新优势”好的项目比比皆是。2013年下半年,刘世武带领村班子成员经过多方考察最终与日本客商共同合资将建立一个薯条加工厂,该项目投资600余万元,已经投产。为了加快东良人村民到市民的转变,目前大莱龙铁路住宅楼建设的30处楼房已分配结束。“有刘书记当带头人,我们全村人都有奔头,俺们现在住着的可是拥有海岸线的后花园。”村里人纷纷表示。
出色的工作业绩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刘世武年年被评为“招远市优秀共产党员”,先后被评为烟台市第十至十三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九、十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五、六、七次党代会代表。面对荣誉,刘世武显得很平静,他说:“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个人的作用微乎其微。这些荣誉,是上级党组织对我的鞭策,面对荣誉,我深感责任重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带领全体村民,再接再厉,把东良村建设得更美好,让百姓们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结):他:40多年如一日,在各种考验面前守得住、稳得住、耐得住,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昂起胸膛做一个大写的人,始终保持一股清风,一股正气,堂堂正正地做人,干干净净地做事,带着深厚感情做好群众工作,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奉献群众,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